策展人序言 – 叶国新博士

伦敦亚洲艺术周(Asian Art in London)作为全球艺术界的年度盛事,再次为欧洲艺术舞台呈现了亚洲艺术的璀璨光华。今年,墨海楼很荣幸地再度受伦敦亚洲艺术周主席之邀成为少数特邀成员,并携手七位卓越的亚洲/台湾当代艺术家于伦敦佳士得全球总部著名的圣詹姆士艺廊绽放那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这几位亚洲/台湾代表性艺术家分别是傅益瑶、泰祥洲、王思涵、苏宪法、方文山、朱友意、纪柏舟,各以其独特的艺术语汇和美学思维,为我们展现了当代亚洲艺术的多元风貌与潮流典范。
综观这七位艺术家,各自结合不同创作媒材、视觉元素、线条质感、色彩肌理、美学思维,而各有其独特之艺术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如获选“2016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与获得日本2021年国家文部省所颁发特殊“文化贡献奖”的傅益瑶(1947-),她是近现代画坛巨擘傅抱石之女,为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位经邓小平亲自批示的公费留日生。赴日后师从平山郁夫、青山杉雨、盐出英雄等大师;曾入联合国举办画展,并曾获日本最高美术评论奖“伦雅美术赏”,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艺术家;曾受邀于日本NHK电视台节目担任主讲,NHK更特邀全程采访其历史叙事组画《祖道传东图》之完整绘制历程,并誉之为中日艺术文化交流之桥梁,屡屡放送于NHK频道。长居日本的傅益瑶不仅融合中日与西方艺术美学精髓,更企图在传统与创新间寻得完美平衡。其主要创作题材为寺庙障壁画、日本民间祭、诗意画、脱胎于父亲独创的撒铅技法的雪/雨景画以及继承于父亲笔法的仿父笔等系列,其作品风格磅礴大气,情感浓烈,又细腻沉着,富于禅意,是能将雄浑与纤细,奔放与内敛揉合无间的国际杰出女性艺术家。其中日本祭与诗意画系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艺术色彩,同时具备着甚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典藏价值。作品近期除了在美国、中国艺术拍卖市场频频拍出佳绩,也更广为世界各地美术馆与知名收藏机构展出与收藏,如芝加哥博物馆、英国伦敦大学SOAS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与日本著名寺院、神社等。
而泰祥洲(1968-)的水墨创作实践,则是将中国老庄文学的自然哲学观、历史观,和天文、物理学之研究观,通过精湛的宋元艺术传统技法根基,汇集自身独创的水墨艺术语汇而诠释出一系列的东方文化与观察科学交织而成的磅礴大器、变幻莫测、极具神秘感之上乘佳作,如黄钟大吕、天象星宿等系列皆是其代表,此次展出其由对宏观世界、古典美学的关怀转向探索微观世界之太湖石、青铜器系列与再现北宋等古代艺术风华“新古典”系列和近期“昆仑”珍稀彩墨系列;如“昆仑”系列册页,画面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神话世界,不仅充满真实与虚构生物,如牛、龙、凤凰等,还有风神、雷神等神话人物。作品以鲜艳云彩、朦胧蒸气、漂浮奇石和汹涌大海为背景,营造出奇幻氛围。每幅画作亦有泰祥洲式的散文书法题识,融合了早期道家哲学家如庄子的语言和论述,探讨存在的形而上学,结构充满悖论。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绘画、书法和哲学思考完美结合,展现了泰祥洲作为学者型艺术家的深厚底蕴和创新精神,也呼应古代诗书画合一的美学表现形式。
2015年,成立140年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首次购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即为泰祥洲的《天象 2014.1》,并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绘画精品集》之重要图录中。除此之外,他的作品还被收藏和展出于佛利尔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等二十余间美国与欧洲重要博物馆、全球知名收藏机构收藏。更值得重视的是其近期青铜器系列的书画纸本作品《周㗬壶》荣登2024美国纽约苏富比九月拍卖图录的封面,并拍出此系列之佳绩。而泰氏除了参与此次伦敦亚洲艺术周的联展,更于今年底受邀于中国湖南省博物院举办大型个展“远游”。
而新锐时尚艺术家王思涵(1985-),作为Grace Han品牌的创始人,以一款因英国凯特王妃加持的黑色小牛皮情书包,让其潮流品牌Grace Han成为全球精品时尚圈关注的焦点;王氏将东西方文化精髓融入每一件作品中。她标志性的《情书》、《芭蕾课》系列,是其匠心独运、历时七年不断改良的创新杰作。这些作品不仅是时尚配饰,更是可穿戴的艺术品,体现了女性深邃与敏锐、柔软与坚韧的多元面貌,彰显新时代女性的多面性与实力。而此次特别展示之各系列作品皆为单独生产、独一无二的皮包创作,并具有其独特之美学哲理、风格技法与精神内涵。
值得关注的是,王思涵今年则带来了全新之皮革艺术创作系列,在有别于中西方传统绘画载体上的运用,将其独特视觉画面语汇以脱离纸张与油画而延伸至皮革的形式出现,并有别一般世俗工艺的性质,把其创作美学结合不同材质、色彩之皮料呈现出其典雅、脱俗的艺术境界,当然这种独特且创新之作品也需要其卓越的技艺支撑。王氏的艺术生涯始于一段深刻的母女情缘。在她的记忆中,母亲的艺术作品中总有一道神秘的平衡线,等待着她去完成。这条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承载了跨越世代的艺术传承,如今已成为Grace Han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元素。它不仅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更象征着艺术家对母亲永恒的思念与敬意。通过这些精湛的艺术品,引发观众对艺术、文化传承及女性角色的深层思考;而其艺术创作亦受到许多日本政要、欧洲皇室成员、明星等喜爱并被收藏。
蘇憲法(1948-)的参展则为我们带来了台湾当代油画艺术的“天花板”境界。作为台湾艺术学术圈最高团体“台湾美术院”院长,苏氏长期致力于艺术创作和教育,鼓励学生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平衡,培养独特的艺术视角,对塑造台湾新一代艺术家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苏氏身为台湾当代油画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之人物,也是台湾艺术市场的“天王”。其艺术创作既有东方传统笔墨之法,又充满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力。近年以“四季”为主题的系列作品,除了展现生生不息的创作热情,呈现时序更迭与美好光景。更通过其多变、浪漫的色彩语汇,巧妙地表达视觉画面中空间经验与旅途记忆,构筑出细致雄浑、丰盈静寂、物性兼诗意的意象宇宙。苏憲法的艺术创作思维深植东方文化意识,体现东方独特美学如“意境”、“虚实”及“气韵”等概念。他的“寒梅”等系列作品,展现出东方书法性线条般的韵律质感、墨韵渲染等独特魅力。尤其以东方书画大师、文人所喜爱的“荷花”为题材的夏荷系列,不同创作阶段的从早期传统“观荷”写生演变为东方抽象“意境”表现,进入“借荷”、“玩荷”的创作阶段,最后呈现出“香远逸情”与“净界”,在此创作系列中企图传达其视觉画面中那似与不似用之妙,并达到那神形合一、物我两忘之美学境界。苏憲法也是台湾第一位油画家受邀于中国杭州浙江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作品亦广为博物馆与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纪柏舟(1980-),台湾新生代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和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的作品横跨动画、电影和古典美术,形成了独特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斩获超过40项国际大奖,包括学生奥斯卡和戛纳影展等顶级赛事的肯定。纪柏舟的艺术生涯中,动画《光之塔》堪称代表作,不仅独得28项国际奖项,更被多国收录为教材。他曾担任第53届台湾金马奖视觉艺术总导,其作品深受青睐,获官方永久收藏,彰显其在艺术界的重要地位。
纪柏舟的创作横跨多个系列,每一系列都深入探索人性与社会议题。“云影传说”以奇幻动画形式揭示欲望的双面性及价值观的重要;“回忆之光”系列温柔描绘生命与创作的情感;“超现实之罪”则重新诠释现代版的“七宗罪”,展现人类内心的欲望与挣扎。他善用视觉反转和隐喻,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融入作品中。纪柏舟追求创造雅俗共赏的经典,以真挚情感为基础,通过想象力重塑概念,注入深层隐喻,旨在触动观众心灵。他的作品跨越文化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充分展现了他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朱友意(1967-)的油画作品为本次展览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想象力。任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朱氏的创作涵盖素描、水彩、油画等多个领域。他的创作阐释其独特哲理,企图将抽象与具象巧妙地交织相融在一起,以前卫的手法重新诠释自然界的奥秘,将其转化为其独创的、引人入胜的视觉符号。其《植松计划》系列作品,以东方文人喜爱之松树为灵感主题,将东方哲学思维与当代艺术手法巧妙融合,以自由奔放的墨色结构为基调语汇,融入东方传统书法笔墨皴法等美学理念,层层叠加富张力的油彩,向观者传递出那色彩饱和而富表现力,生机盎然之视觉意境。画中的“松树”已超越具象再现,成为艺术家探索自然与人文交汇境界之媒介。作品融入了文字书写、动物图腾、山水景致等视觉元素,呈现出“芥子纳须弥”的玄妙意境。朱友意通过创作,探讨了自由与宁静、幽玄与炽烈等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植松计划》展现了艺术家对生命韧性的赞颂,以及对突破现实限制、追求精神自由的不懈探索。
作为亚洲流行音乐界也是艺术重要收藏家周杰伦重要伙伴之方文山(1969-),其虽作为华语世界备受推崇的词作家,但近期之艺术创作早已跨越了音乐与视觉的界限,以独特的创作美学理念思维创造出“方道文山流”;“方道文山流”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流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将音符化身为雕塑,文字跃然成为立体装置,创新转化出独特且概念性强的“诗意具象”风格。本次展出的作品包括其著名的《歌词装置艺术》系列,为独具匠心的作品,选取了其创作之流行经典歌曲的部分歌词,将其转译为古老而鲜为人知的西夏文,作品铁锈斑驳的色调与青铜般的质感,让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时间的重量。这种刻意营造的古旧沧桑感,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内核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和谐共存,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美学相融合,给观者呈现出一种多维度感知的艺术体验。除此之外,方文山又匠心独运地把具有机械结构的蒸汽朋克色彩,置入于中华千年传统祭祀文化代表的青铜器皿型之中,以自创的美妙歌词作为器皿内的鼎铭,完成一件件超越时间与空间,在音乐与艺术领域之外,碰撞出别出心裁之创意转译的完美造境,企图在其视觉创作中营出另一种不同世界观、颠覆了传统美学概念的中西融合意境氛围。
江明贤(1942-)是台湾美术史上罕见的本土当代墨彩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他早年受教于台师大美术系诸位名师如黄君璧、林玉山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青年时期获得“台师大美术系系展国画第一名”,到后来成为“在中国大陆之台湾画家个展第一人”、“国家文艺奖得主”、“台师大美术系所名誉教授”和“台湾美术院院长”,江氏的艺术生涯可谓桂冠累累。他在世界各地举办过70余次个展和100余次联展,获得多项国际和海内外美术大奖,成就斐然。
江氏创作可归纳为“怀乡记情”、“千江万岭”、“兴诗化境”、“造心物外”等系列主题。留学西班牙、美国期间,他深入研究西方绘画理论与技法,大大开拓了艺术视野。
江明贤的笔墨巧妙运用侧锋与中锋,笔触时而厚重如山,时而挺拔如松,展现出建筑的阳刚之美。作品反映了江氏将西洋绘画内涵与技巧和东洋画的创作程序,经过沉淀内化尔后昇华再造于传统水墨文人语汇上,形成了独特且可辨识的风格。
其作品构图富有戏剧性,常见龙形山脉与烟岚错落交织的S形走势,生动地再现「登高望远天地气势之间」的视野。他大量运用「留白」美学,巧妙营造画面景深和朦胧感。这些「白」,如同乐曲中的休止符,成为画面的「活眼」。此外,江氏喜在画面空白处书写诗词散文,不仅使画面空间抽象化,也呼应了文人画「诗、书、画」合一的境界。
江明贤的艺术语言融合了东西方美学精神,坚持「笔不笔、墨不墨、自有我在」的创作哲理,追求「形神兼备」的理想境界。他的作品格局宏大,气魄非凡,体现了「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的创作态度。
这八位艺术家的作品彰显了当代亚洲台湾/艺术的多元性与创新力。他们或传承经典、或破局创新,但无一不是在探索一种能够代表当代亚洲精神的艺术表达。通过不同的媒介、技法和主题,他们共同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亚洲艺术图景。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不再受地域限制。然而,正是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亚洲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艺术家们以其创作为桥梁,连接起东西方文化与古今艺术美学,展现了亚洲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自信与实力。
墨海楼很荣幸能够再次成为这场亚洲艺术盛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展览,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将感受到亚洲/台湾艺术的魅力,也将为世界艺术的多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一同期待,在伦敦佳士得圣詹姆士艺廊的展厅中,与这些精彩绝伦的作品相遇,感受艺术文化的温度与力量,共同写下亚洲艺术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