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岛回》
法国的跨部会整合机构于1983年至1989年间进行了DATAR委托摄影(Commissioned Photography)计画,邀请20位摄影师拍了将近20万张地景照片,其中2000件成为国家图书馆的档案,这些影像当时成功唤起乡村、城市的居住者对于地景的知觉、并能够对政府的都更政策提出质疑。以数位摄影浮滥的今日而言,如何证明影像能够具有力量,并在美感经验的建立、独特观点的产生、纪念碑的永恒价值中取得平衡,可说是首要的议题。值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院规划跨领域大工作坊之良机,其平面A组师生在刘柏村院长的支持,与任课老师陈贶怡老师的主持之下一同开始面对这样的提问。此工作坊以地景摄影(Photolandscape)脉络为学术基底,特别邀请法国图尔大学(l‘Universite Francois-Rabelais de Tours) Raphael Bertho教授,前行政院新闻局资深记者Hubert Kilian先生,法国杰出摄影家Guillaume Amat共同授课,此外也邀请台湾独立影像创作者沉昭良、刘芸怡、姚瑞中来为学生们进行创作的研讨讲座,共同协助13位研究生进行个人摄影创作计画的建立与实践。
计划前期,老师们带着学生进行地域性的田调,以台艺大校园所在的板桥浮洲地区为中心,以漫游步伐对人、历史、事件、建物仔细观察,突破既定生活感知,超越对区域领土既定且刻板的再现方式,发展对于日常生活细节、「次凡」(l’infra-ordinaire)的关注力,以便之后以影像捕捉地方的活力与张力。每一位创作者皆在日常生活表层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建立各自作为观看主体之价值,并制造出对未来地景变化的初步解读。并藉由这次的实验过程突破自身的观看惯性,诚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论及摄影,这些艺术家们不但认识了「知面」、也藉由反覆来回的凝视,在细节上注入情感,拥有个人的「刺点」,且具有能够传递讯息的感染力。本专辑收录了13位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并承蒙Raphael Bertho, Hubert Kilian及陈贶怡三位学者撰写专文,内容精彩可期。
墨海楼国际艺术研究机构,从2010年在英国伦敦创立以来,与许多优秀的国际学术机构、美术馆皆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此次活动的重要关键角色台湾艺术大学等。本机构以艺术鉴定专业学术为本,从「鉴定是最深层的欣赏」概念出发,由艺术之「真」来体现其美、善,拥有丰富的鉴定实务经验,深受世界各地藏家倚重,并常受邀至刑事警察局、社团法人台湾鉴识科学学会等全国鉴识单位进行专题研习,交流艺术鉴定专业知识。艺术鉴定与艺术的教育推广息息相关,墨海楼同时也持续致力于深耕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文创、出版专业学术著述等,并定期举办大型公益名家展览、艺文讲座、学术研究等相关活动,以促进社会艺术鉴赏能力为核心宗旨,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推广分享的精神,落实社会责任与艺术文化使命,扎根台湾,放眼国际。本次计划的主旨与本机构的初衷一致,期望藉由鼓励与赞助优质的学术活动及出版,提升华人艺术研究的深度、广度与能量。并冀望本专辑的出版不负众望,引发各界对于相关议题的关注,为华人艺术界的学术发展略尽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