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一位家喻戶曉的文學家,他的「胡適文選」及「四十自述」為求學階段必讀的文學寶典,但多數人卻不知道,除了在文學上的造詣,胡適還是台灣民主自由的重要推手!到底胡適如何替台灣民主自由奮鬥呢?這其實可以從「一封信」說起。
華人首位書畫鑑定博士葉國新教授,致力於藝術鑑定研究超過20年。8歲開始學習書法,12歲就開了個人畫展,學生時期更展現出對書法與畫作技巧的高度掌握力及天分,首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展與畢業展國畫及書法雙料榜首的先例。葉國新為何從一個未來有無限發展可能的藝術新秀,轉而投身藝術鑑定領域?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故事。 從藝術家到鑑定師 葉國新回憶,「大學時,家裡的長輩認識一位古董商兼藝術收藏家,寒暑假時就讓我去他家長住,真的是『往來無白丁』,來往的客人都是同道中人,收藏也都別具特色。」葉國新說,有的收藏家拿墨寶真跡讓他臨摹,有的大方將珍藏畫作讓他欣賞,從中他不僅習得各派名家畫技精髓,也開始了解各式古董商辨別藝術品真偽的方法。大學4年過去,葉國新已培養出對藝術鑑定的濃厚興趣及基礎。 研究所畢業後,葉國新決定至英國繼續深造,攻讀視覺藝術鑑定/創作哲學博士學位,並在英國待了10年。回憶起那段出國打拚的時光,「可以用廉價勞工來形容」,葉國新笑著這麼說。原來指導教授介紹了一位以苛刻聞名的收藏家,讓葉國新去實習,「我每天就是打雜,跑腿、整理、做資料,但工資非常低廉。」直到有天收藏家帶葉國新到拍賣市場見見世面,發現葉國新挺有兩下子,才開始重用他。「後來他開始讓我辨別藝術品的真偽,漸漸地也讓我替他做藝術投資的規劃,金額由小漸大,有些藝術品曾經獲利達百倍,相當可觀。」之後越來越多收藏家慕名而來,尋求其專業協助,這些特殊經歷,更為葉國新未來的鑑定師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真品的善循環 鑑定師的三大要務,即是替藝術品「辨真假、判優劣、定價值」。葉國新特別強調,藝術品必須是「真品」,真品蘊含藝術家真正的創作內涵,作為擺設能讓人看了心情愉悅,同時培養收藏者的美感,富有教育意涵;真正好的藝術品會繼續增值,倘若急需用錢,真的藝術品也能流通回市場,讓有興趣的收藏家在收藏的同時,也替自己賺進所需收益。「這是一個真善美的循環!」但贗品則完全相反,不僅可能害人傾家蕩產,轉手流通也會讓欺騙的行為不斷循環,非常缺德。 鑑定師職涯中,有許多傳奇性的經驗,而這些傳奇來自於對藝術及「真」的堅持。他曾受託鑑定一批大師級的稀有作品,在場其他專家不敢肯定論斷,更有人覺得是偽作,只有他認定這是極為珍稀的好作品。顧客出於對他的信任,買下了那些作品,並送往全球最知名的拍賣機構之一蘇富比進行拍賣,最後蘇富比內部專家一致肯定,認為其為難得一見之精品,不僅為之開闢專場,畫作還登上當年度蘇富比國際大拍的封面,後來也拍出了極佳的成績。
想要收藏一件藝術品時,一般人想的重點會是:是否「喜歡」這個作品。但是,對收藏家來講,在意的是:是否為真跡?